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邢贺扬)7月7日,第二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以下简称“展映月”)压轴活动——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部分参展项目所记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季克良、王如海、武新全、王景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出席活动,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记录工作各省实施单位及执行团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7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在现场进行表演。
2018年6月,首届展映月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时隔一年,第二届展映月于2019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本届展映月在国家图书馆安排了18个场次的放映,已有约2200名观众在国图观赏到31部影片。此外,在国家图书馆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于浙江象山县联合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中,5部推荐的国家级传承人记录成果全部入围,其中《“王阿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综述片》和《“王景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综述片》入选“非遗影像展专家评委会推荐影片”。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如海带领乐班为现场观众演示了曲目《放驴》。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井陉拉花代表性传承人武新全祖孙三代也带来了一段欢快的拉花,体现出家庭传承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次推介会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验收情况进行了总结,公布了第二批验收结果并颁发了参展证书、优秀参展组织单位证书和“观众最喜爱影片”证书,同时播放了参展影片的精彩片段。随着这批成果的发布,大众增加了一个了解非遗的途径,研究者新增了文献资料,媒体等传播平台有了更多优秀影视资源。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统筹部署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于2015年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自2019年开始,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式提升为传承人记录工作。对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将更全面、更多角度地展开,除抢救性记录之外,还将开展代表作品典藏、实践与传承跟踪记录等多种记录工作。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记录工作,作为一种非遗保护的基础手段,将广泛、深入地持续进行下去。
作为学术咨询和验收机构,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完成了2015年和2016年两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共有478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其中47个被评选为优秀项目。除了通过展映月系列活动向公众展示之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将逐步对公众开放服务,国图已开辟了在线展映专区,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成果通过更多渠道展现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