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代表委员聚焦助力乡村振兴——
用好特色文艺资源,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以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赋能乡村振兴”“用好文化引擎,带动城乡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一大“热词”——关注乡村振兴的代表委员纷纷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视角出发,为促进城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不同的思路。其中,文艺界代表委员尤其关注文艺与城乡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资源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路径。大家注意到,当下依托民间文艺进行的文旅开发已颇具成效,但依然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制约着进一步发展。未来应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特色民间文艺资源,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代表委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愿景:地方特色民间文艺是“点亮乡村”的重要资源
“用艺术点亮乡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用带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愿景——“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艺术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载体,艺术产业是推动乡村结构转型升级的有益环节。”
像王勇一样,很多代表委员都注意到了城乡发展、乡村振兴中的文艺力量。“全面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指道路设施、村容村貌的改观,更要注重产业振兴、文化建设,做到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地方提供“精神联结”的民间文艺具有“铸魂”的功能,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特别提到了民间文艺“铸魂”功能的重要性:“对于乡村振兴来说,‘铸魂’无疑起到更深刻的根基作用,也有助于乡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助力乡村旅游的作用。”
的确,“铸魂”是“塑形”的基础,也是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王勇同样注意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艺具有“凝聚文化共识”的功能,可以通过传承地方文化基因“共建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王勇进一步提出,要依托地方特色文艺资源,“为建设美好乡村生活提供丰富的艺术产品”——“打造艺术生产、运营、服务的产业环境,以‘艺术+乡村’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很多地方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资源,民间文艺来源于民间,沾染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助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认为,民间文艺既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旅游产品,又可以成为旅游地的特色文化标识,吸引人们前往。“在旅行中,假如导游没有山歌唱,旅途就会显得很遥远,听了山歌,这一路会更有厚实、丰富的感觉。”邱运华表示,当地独特民俗风貌、手工艺品及故事和传说、民歌民谣等民间文艺形态,都可以成为让人们产生旅游空间体验的独特资源,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现状:特色民间文艺资源仍有待充分开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各地对文旅产业的开发中,民间文艺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些着力突出地域民俗特色的古城、古镇及民族村寨,已成为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打卡胜地”,游人如织。这既为当代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思路、模式,更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民间文艺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强大力量。
不过,尽管如此,当今依托民间文艺资源进行的文旅开发,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以非遗为考察对象,该提案指出了当下以非遗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非遗活化利用不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不够。非遗传承人与文旅产业主体对相互合作重视不够,均缺乏主动合作意识与愿望,零星合作也仅将非遗作为表演节目而非地标式文化资源,未能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民进中央的提案指出,当今,大多数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设不足,缺乏市场化运作,缺乏营销抓手,不被大众所熟知;部分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渠道窄,销售方式单一,仅停留在线下小范围宣传,未通过线上平台延伸业务。
对民间文艺进行开发的“市场化运作”的缺乏,还体现在文旅产品的“粗制滥造”上。“地方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对特色民间文艺的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设计不足,产品原始、粗糙,不能满足游客的审美和需求。”邱运华表示,当下旅游开发主体急需提升旅游产品设计水平,否则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就无法充分体现,“人们购买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
展望:为文艺资源开发引入艺术设计
“以民间文艺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把高水平的艺术设计经验带到新农村建设中。”邱运华表示。
“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所秉持的理念。2015年,郭爱和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建立了“三彩陶艺村——爱和小镇”。几年来,“爱和小镇”依托当地的陶瓷文化资源,注入陶瓷元素,把小山村打造成了“现代‘陶’源”,带火了当地的农家乐和文创农产品。
类似于“爱和小镇”,为文艺资源开发引入更为专业化的艺术规划、设计,一些地方已经尝到了甜头。2016年,由陈澄和陈明矿主演的现代淮剧《小镇》获得全国第十五届文华大奖,不久之后,《小镇》就出现了“衍生产品”——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嗅到了“商机”,在当地的沙庄村打造了现实版的“淮剧小镇”——据专家考证,沙庄村正是淮剧的发祥地和兴盛地。
“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文旅项目,在淮剧小镇中,融入了诸多淮剧元素,包括淮剧传统剧目演出及声腔、表演推介等,并将舞台上的淮剧《小镇》搬到景区之中,原模原样地还原,使游客拉近了与淮剧的距离,感受到了淮剧魅力,这将我们的特色地方戏推到了文旅产业的最前沿,让民众充分参与其中。”陈澄认为,淮剧小镇是充分利用民间文艺的一个典型案例,将传统资源与当下人们的文旅消费需求相对接,对民间文艺资源的文旅开发具有示范意义。
“要利用好民间文艺资源,就要坚持艺术规划先行。”郭爱和表示,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前融入艺术设计理念、提前规划,并在规划中融入艺术思维和前瞻思维。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