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这十年:奏响时代强音 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中国音乐家协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也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事业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新时代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丰富的艺术实践和优秀的音乐作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把握时代脉搏 吹响时代号角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是党领导下的音乐事业最鲜明的审美传统,也是音乐工作者始终坚守的艺术理想。
回望十年来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乐符标注的闪亮坐标,每一个难忘时刻,都有嘹亮歌声相随。
“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新歌唱新疆——2022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等系列主题活动,热情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攀登艺术高峰的精品力作反映新时代、礼赞新时代。聚焦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之歌”大型主题音乐会、文艺扶贫歌曲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生动展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着眼“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丝绸之路创作计划、“金钟之星”民族音乐会等成功举办。这些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开展的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影响的主题音乐实践活动,或深情礼赞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或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崭新成就,或生动形象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鼓舞人民士气、凝聚社会共识,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的使命与担当。在2022北京冬奥会、G20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和会议文艺演出中,音乐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无穷魅力,更传播了蕴含其中的价值诉求和智慧之光。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音乐工作者自觉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以艺战“疫”,倾情创作了近10万首抗疫公益歌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音乐的力量。
加强引导扶持 精品人才涌现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十年来,音乐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精品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扶持力度,努力推动音乐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取得了喜人的优秀成果。
纵观十年来音乐舞台上涌现的新作,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音乐家们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自觉将弘扬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作品作为指导自己创作的方向,将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触及灵魂、引起人民的思想共鸣作为创作的标尺,将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作为根本的目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个性化艺术创造与大众历史文化记忆的接通,用心用情用功地创作了一部部时代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散发着强烈的现实人文观照和记录时代发展讴歌社会正能量的共同气质,彰显了当代中国音乐家积极自觉响应和贯彻“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创作导向,传递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音乐创作及审美价值观。
这十年,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推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指挥人才展演、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研班、“青年作曲家计划”作品征集等一系列活动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十年来,音乐理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新时代歌曲创作座谈会”“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音乐的力量——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座谈会”等活动,在及时总结创作经验、分析创作现状、探讨创作方向的同时,广泛凝聚了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提升中国音乐创作质量的共识。
坚守人民立场 书写人民史诗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十年来,音乐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在创作中践行“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中国音乐舞台焕发令人欣喜的新气象。
十年来,中国音协坚持把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向基层群众学习作为重要使命,大力倡导音乐工作者把生活体验和群众检验高度统一作为创作途径,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知名音乐家和青年音乐家代表400余人次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活动,行程数十万公里,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市)、60多个基层地区,推出200多首(部)优秀原创作品,并通过举办“格桑花开新时代”“歌从草原来”“同心曲”“新歌唱新疆”等采风创作成果展演活动回馈时代、回报人民,线上线下观众数以亿计。“金钟之星”艺术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带领越来越多的音乐家走进基层百姓中,走进火热的生活中,为广大群众送去了文化食粮,彰显了音乐艺术在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上的独特优势,成为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支“红色轻骑兵”。2018年成立的新兴音乐群体“轻骑兵”,秉持“扬时代新风、推时代新歌、育时代新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小分队、大梦想,小作品、大情怀,小投入、大作为,小天地、大世界”的优势特点,团结带领100余名新兴音乐群体深入全国15个基层地区开展了22场惠民演出,新颖独特、接地气的表演形式,零距离的互动形式,赢得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十年来,音乐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文化,依托中华传统音乐宝库,在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时代价值乃至世界意义提炼并展示出来,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印象国乐”“海上生民乐”“丝竹里的交响”“长城”等一系列民族音乐会,通过艺术呈现与传播手法的不断创新,展现出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发展新路。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原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北京传统音乐节、“华乐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对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推出民族器乐演奏新人、催生民族器乐时代精品等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作为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民乐音乐节和赛事,在推动民族器乐的表演、创作、理论研究以及乐器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计划实施以来,在民族音乐信息库建设、古谱整理研究(工尺谱)、古诗词、古琴进大学表演以及民族音乐人才培训、新作品创作、文化走出去等项目中,为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真正起到了帮扶作用。
这十年,国内各大民族乐团积极探索突破常规的民族器乐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舞台表演和乐器演奏有机结合融合一起,以《泱泱国风》《春江花月夜》《东西南北风》等为代表的优秀作品,通过独特的创编和演绎,用民族器乐绘制多彩绚烂的世界音乐地图,挖掘了民族音乐全新的艺术表现力。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海外民乐的发展。国内乐团不仅邀请国际级的指挥家、音乐家来华交流合作,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十年来,歌剧创作领域在多种多样的题材风格下凸显出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在多层次的创作格局下,体现出地域色彩鲜明的同时,对“民族化”手法做出了多样的探索。“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对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进行了有力扶持。《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党的女儿》等经典民族歌剧的复排巡演,重新焕发经典魅力,点燃观众对民族歌剧热情。《沂蒙山》《呦呦鹿鸣》《马向阳下乡记》《红河谷》《大汉苏武》《钓鱼城》《土楼》《红帮裁缝》《回家》《红船》《大地颂歌》等一批新创的革命和现实题材歌剧作品成为文艺舞台上的一大亮点,展现出音乐人对追求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歌剧艺术的可贵自觉和重要探索。
强化思想引领 追求德艺双馨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十年来,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倡导和建设天朗气清的行风,成为音乐界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广泛共识。
“音乐两新”是新形势下文艺队伍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在“文艺两新”中占有极高比例,且呈现出门类多样、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个体性强、影响广泛等特点。十年来,中国音协按照属地化、层级化、专业化、分众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音乐两新”的团结引领纳入全国音协工作范畴和常态化服务管理中。中国音协广泛吸纳全国“音乐两新”优秀代表参与采风创作、惠民演出、志愿服务、交流研讨、学习培训等活动;先后成立“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和“新兴音乐教育工作委员会”,并积极指导团体会员建立相应组织,形成全国布局、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组建中国音协新兴音乐群体“轻骑兵”、成立中国音协新兴音乐群体采风创作团,为新兴音乐群体优秀代表展示艺术才华、服务国家和社会搭建有效平台。
回望十年非凡历程,哪里有火热的生活,哪里就有昂扬奋进的旋律;哪里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哪里就有音乐工作者的身影。
奋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音乐界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心用情用功谱写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