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您好欢迎您登录!

菜单

长三角,“四手联弹”奏出时代强音

发布时间:2020-06-03

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三省一市地域相邻、文脉相通。这里通江达海、市场相连,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果说长江是中国版图上的一条巨龙,长江流到这里,龙头高高昂起,带动长江经济带起舞。

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迈入崭新阶段。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再次提速。

破题之日,就是长三角再次扬帆加速行驶之时。如何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这是时代赋予三省一市必达的使命。大幕拉开,“四手联弹”的苏浙沪皖如何合奏出时代的强音?

目标:一张图绘到底

“长三角城市间存在一种天然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认为。

让我们的目光再向历史深处回望: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街道,但它的分布范围,差不多和现在的长三角地区吻合。

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纵横天下三百年的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直到1667年,江苏和安徽才从江南省一分为二。上海,开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属于江苏省。而上海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肇始于“宁波帮”。

文化和血缘,注定若干年后,这一地域还将再次牵手。

沪通长江大桥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中通沪铁路的跨长江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过江通道运输能力、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图为日前进行的沪通长江大桥荷载试验。许丛军摄/光明图片

2019年7月,上海青年莫雪峰在浙江省嘉善县政务数据办办事大厅的“长三角一体化企业开办服务区”,拿到首张住所冠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企业经营证照,并且一次性领取了由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莫雪峰在嘉善就办妥了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成立歌斐颂巧克力(上海)有限公司的相关事宜。

莫雪峰公司的风格像梦幻中的城堡,生产出的巧克力五彩缤纷。一个青年梦想的实现,背后凸显的是营商环境的改变,作为支撑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致。

今年以来,来嘉善县政务中心办事的群众发现,昔日挡在办事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隔板不见了。需要办什么事,像到隔壁邻居家一样,坐在边上看着工作人员操作。“从‘面对面’到‘肩并肩’,这一个小变化,实际上蕴含着政府服务理念的大转变。”嘉善县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费捷告诉记者,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善县与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率先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联动机制,整合三地资源。为了让办事群众不出省就能简单办理省外事,嘉善县市民中心一网通办专区还集成了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多部门资源,推行跨省办理“一站式、集成式、保姆式”服务。

G60科创走廊,横贯长三角,被定位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带头打通长三角的“断头路”,实现“一网通办”。

2019年11月,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将营业执照交到杭州丽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池天水手上。这是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业务平台发出的首张异地登记营业执照。

“一网通办”,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在长三角迅速成为热词与行动。

在江苏紫金山实验室,覆盖长三角地区的网络试验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合作院校几乎涵盖了长三角所有的知名高校。“一网串起长三角”,长三角工业企业协同创新、转型升级,长三角区域内“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都将在这个平台的支撑下行稳致远。

“要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需要打破一些‘篱笆’。”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周世锋说。

如何让长三角真正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如何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如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如何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又如何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从《规划纲要》看,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要办六件大事,即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建立更加有效一体化体制机制。

这些蓝图,坚定地指向一个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

以《规划纲要》为“作战图”,三省一市分兵突进、合围进攻,打响了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战役。

“示范区有一个独特的使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绿色是初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地跨两省一市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张忠伟告诉记者,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由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可复制、可辐射、可推广。可以想象,随着示范区的建成和辐射示范效应放大,未来的长三角成为一个“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的一体化发展区域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各省市之间的“断头路”纷纷被打通,省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高歌猛进。与此相对应的,是长三角人心里看不见的“藩篱”正在消除。

分工:一盘棋下到底

从GDP和既有产业分析,三省一市个个都有着闪亮的“招牌”: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制造业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

如何让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水乳交融地成为一体,产生1+1+1+1>4的效应,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考题。

“一体化不是帮扶与救济,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关键点是解决区域协调、利益分享、成本共担等问题。”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指出,高质量一体化,绝不是“一样化”,而是在尊重差异、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上的通力合作。

换句话说,“联弹”,既要有角色分工,又要通力合作。各地既要补齐短板,又要拉长长板。

这在《规划纲要》中体现得十分鲜明: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浙皖各有所长,因此要“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

沿着长江向东,安徽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一体化作出安徽贡献……江苏推进产业创新、省内全域等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社保、就医、养老等一体化制度创新;浙江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重大决策部署融入一体化建设;长江入海处,东有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西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一体化示范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这是否可以看作一体化发展的“施工图”?

车辆行过长长的跨海大桥,抵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积木一样堆垒的集装箱、自动化操控的抓斗、往来不绝的大型卡车,忙碌却安静,几乎看不到人。

“从码头的设计、制造,到设备的操作系统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孙金余告诉记者,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一个窗口。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足有25.31平方公里,是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刘传详驾驶的“蚌埠号”轮船载着满满的白色家电,在码头边等着驳载。这批来自安徽芜湖港的家电产品要通过洋山港码头,运抵中东。

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发源于上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已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而以上海自贸区为先锋,通过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长三角这扇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正全面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这就是龙头的作用,也是各自在产业链中找准的定位。

作为长三角最后加入的“插班生”,安徽显然不甘心一直处于跟跑的状态。事实上,安徽合肥的大科学装置正显示强劲的科技支撑力量,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实验。而“墨子号”量子通信,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的建成并运行,已经建成全长2000余公里的京沪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大量新科技的背后,是合肥众多的科研平台。在合肥的两院院士1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95人。

江苏在这方面一点不甘示弱:高校167所,在校大学生190多万人,在苏两院院士103人。正是在这样的“沃土”上,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已建重大科研设施面向三省一市开放共享,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只有交通上的互联互通,才能促进资源、人才的流动。长三角地区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高铁、城际铁路、毗邻城市地铁和市域轨交立体体系。目前沪通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年内,还将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沪昆铁路嘉善段高架改造等项目。

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盘刚开始下的棋,三省一市在棋局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是“主攻”还是“策应”,扮演好自己角色,守好自己的阵地,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交通能源组组长罗伟光认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协商机制和推进机制。新时代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要在更大的格局上平衡利益关系。

合作:一体化干到底

一直以来,从科研到技术转化环节,高校院所不愿做,单个企业做不了,这一艰难过程被喻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产业创新链中的“最后一公里”,激活沉睡的科研成果?

答案是:合作。

全光纤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一纸专利在所里尘封了十几年。2013年,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设立激光所,初始定位就是承接母所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成立之后,激光所以300万元的价格从上海光机所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进行了产业化研制。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气象、国防等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镭科技估值达5亿元。

安徽合肥高新区,横贯东西的云飞路也是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以及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均诞生于此。而在400公里外,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的牵头人,也是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同样隔空合作的,还有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一心攻关。

在江苏,盐城突破“思维围墙”,全方位接轨上海;泰州跳出“城河思维”,激活“大海基因”。向西,位于安徽滁州的苏滁工业园区正在释放勃勃生机。今日江苏,东连上海,西牵安徽,南依浙江,新发展理念正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浙江,与上海、苏州、杭州相依的嘉善县,定位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而今已成为吸引世界高端人才、科技的热土。继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启动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后,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率先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联动机制,全力打破区域数据壁垒,整合三地资源。今年以来,三地每月定期开展联系交流,推进跨区域资源共享互认。而在湖州,用“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已成为南太湖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673.7亿元,其中有七成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来自大别山六股尖的一滴水,汇成清澈的新安江,最终形成千岛湖。安徽和浙江联合推动的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让新安江流域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自2012年首轮试点以来,以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为杠杆,推动上游地区主动加强保护、下游地区支持上游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2月7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召开长三角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视频会议。会上形成了五个工作机制:疫情防控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重大疫情管控举措互相通报机制、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机制、疫情防控交通一体化联动机制、新冠肺炎病例医疗救治工作联动机制。

随后,无论是抗疫的协同作战,还是复工复产的共通共融,长三角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上海“随申码”,浙江“健康码”,江苏“苏康码”,安徽“安康码”……目前,长三角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健康码全覆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人”只需要申领本地的健康码,一端使用,即可实现三省一市一“码”通行。

这一“码”,对外地人来说是身份标识,而在长三角内,无异于一体化的“通行证”。

通力合作才能共赢,分工明晰才能共享。

“尤其是要打通‘断头路’,消除行政壁垒,构建更加有效、有序、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建议。

说到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是合作机制上的协调,是制度建设层面的探索。跨区域营业执照“一日办结”,跨区域科创“飞地”资源共享,重污染启动应急联动……从“孤军作战”到“抱团发展”,长三角办好“一张卡”,共认“一个章”。行走在处处充满活力的长三角,从推动“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到力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从探索“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再到“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协调创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数据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生产要素。近日,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签署改革备忘录,着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数据开放共享,共同打造“数字示范区”。

“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长三角正在迎风起舞。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一篇:外交部:正逐步有序恢复中外人员往来

下一篇:联播+丨2020两会下团组 习近平给出中国经济发展之“策”

Copyright © 2022           山东纳威菲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1344号-1

技术支持:富库网络